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江苏省2008-2018年蚊虫种群消长研究
杨维芳, 张育富, 刘大鹏, 褚宏亮
摘要371)      PDF (1201KB)(1116)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08-2018年蚊虫种群的消长情况,为江苏省的蚊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江苏省省级监测点2008-2018年采用诱蚊灯法获得的成蚊监测数据,分析城区及农村蚊虫种群消长特征。采用成对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江苏省2008-2018年城区、农村、全省的合计蚊密度分别为7.53、61.26和28.26只/(灯·夜),其中城区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及全省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区、公园和医院3类城区生境中,公园为优势生境;民房和牲畜棚2类农村生境中,牲畜棚为优势生境,且在5类生境中占绝对优势,蚊密度是其他4类生境的7倍以上。11年中,城区、农村和全省的月份合计蚊密度均呈现单峰型消长,密度最高峰出现在7月,高峰期蚊密度分别为17.81、235.23和101.95只/(灯·夜);蚊虫活动季节各月份农村蚊密度是城区的1.50~13.20倍。江苏省蚊虫主要由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和骚扰阿蚊构成;城区以淡色库蚊为绝对优势种;多数年份农村、全省均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少数年份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11年中,多数年份农村淡色库蚊密度约是城区的2倍左右,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3,P<0.01);各年中农村三带喙库蚊密度是城区的10倍以上,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3,P<0.01);两优势蚊种密度均表现为单峰型季节消长,高峰期均出现在7月。除优势种外,其他4个蚊种农村的每月合计密度均高过城区。结论 江苏省蚊虫防制成效农村提升明显,城区仍需加强;蚊虫防制要重点关注农村牲畜棚和优势蚊种的防制;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的有效监测有待改进。11年的蚊虫总平均密度及月份平均密度,可作为江苏省蚊虫防制工作启动的初步参考。

2021, 32 (1): 45-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9
江苏省启东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刘慧, 陈红娜, 陆春烨, 杨维芳, 刘大鹏, 褚宏亮
摘要347)      PDF (336KB)(729)   

目的 了解启东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和仲丁威的抗药性。结果 启东市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和仲丁威5种杀虫剂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07、0.56、7.36、6.85和1.20倍。结论 启东市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仲丁威处于敏感水平;对氯菊酯和双硫磷均产生抗药性,但抗药性程度不高。

2015, 26 (4): 369-37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10
江苏省宿迁市骚扰阿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
杨维芳, 褚宏亮, 吴治明, 崔明花, 刘大鹏, 张育富, 刘慧, 陈红娜, 周明浩
摘要324)      PDF (497KB)(807)   

目的 了解江苏省宿迁市骚扰阿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现状。方法 采用浸渍法测定骚扰阿蚊宿迁种群对双硫磷、仲丁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了解其敏感性情况。结果 骚扰阿蚊宿迁种群对双硫磷、仲丁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LC50 分别为0.059 36、2.563 5、0.000 457 2、0.000 443 2和0.001 701 mg/L,是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对相同杀虫剂LC50的148.40、10.13、0.35、0.12和0.06倍,是同一采集地淡色库蚊宿迁种群对相同杀虫剂LC50的7.24、2.68、0.21、0.09和0.11倍。结论 骚扰阿蚊宿迁种群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的耐药性程度要高过同一生境同时采集的淡色库蚊宿迁种群,但对拟除虫菊酯类较淡色库蚊宿迁种群更为敏感;宿迁市骚扰阿蚊的防治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非密度高发期、非蚊媒传染病暴发等重大事件发生期,强调蚊幼虫的防治重于成蚊的防治,且蚊幼虫防治首选拟除虫菊酯类化学杀虫剂或苏云金杆菌(Bt.)、球形芽孢杆菌(Bs.)等生物杀虫剂;当骚扰阿蚊成蚊高密度或蚊媒传染病暴发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应加强成蚊的化学防治,同时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2015, 26 (4): 366-36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09
江苏省沿海地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危害调查
张育富, 褚宏亮, 刘大鹏, 杨维芳, 刘慧, 陈红娜, 周明浩
摘要350)      PDF (612KB)(851)   
目的 了解江苏省沿海地区重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情况,为预防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沿海6个县(市)作为监测点进行病媒生物监测,并同时收集2013年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江苏省沿海地区2002年6月至2013年蚊、蝇、鼠和蜚蠊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2只/(灯·h)、19.78只/笼、2.07%和0.33只/张;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主要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恙虫病和疟疾为主,3种疾病2013年发病率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其发病率分别为1.09/10万、1.53/10万和0.76/10万。 结论 沿海地区气象和生境的变化可能会对病媒生物以及病媒生物性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加强江苏省沿海地区HFRS、恙虫病和疟疾等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疫苗接种,积极开展灭鼠、灭蚊等工作,有效地降低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病水平。
2014, 25 (5): 399-40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5.004
遥感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何隆华, 周明浩, 褚宏亮, 杨维芳, 张细燕
摘要350)      PDF (441KB)(1117)   
蚊媒传染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长期以来是疾病预防与控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遥感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研究中有过许多成功的应用。利用遥感可以监测蚊虫栖息地的分布, 预测蚊媒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该文回顾了基于光学、微波传感器卫星遥感用于蚊媒病研究的进展, 并结合目前存在问题探讨了遥感研究蚊媒病的前景。
2014, 25 (2): 184-18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8
超市蜚蠊综合防治效果研究
褚宏亮, 张育富, 刘大鹏, 杨维芳, 刘慧, 陈志龙, 孙俊
摘要630)      PDF (1119KB)(876)   
目的 评价综合防治措施对超市蜚蠊的防治效果。 方法 选择3家超市, 其中2家作为试验场所, 1家作为对照。试验场所采取环境治理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相对密度下降率为指标评价防治效果。 结果 超市蜚蠊种类均为德国小蠊;主要侵害生鲜区、熟食区、库房、面包房、食品区和蔬果区等, 百货区密度较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3 d后蜚蠊密度明显下降, 超市A及超市B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9.96%和81.38%;3周后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3.89%和90.21%;2个月后密度下降率分别为95.05%和89.27%。 结论 超市蜚蠊侵害严重, 优势种为德国小蠊;综合防治措施可快速有效地降低蜚蠊密度, 并且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2012, 23 (6): 559-561.
大型超市蜚蠊侵害调查与防治措施探讨
张育富, 褚宏亮, 杨维芳, 刘大鹏, 陈志龙, 刘慧, 孙俊
摘要774)      PDF (1544KB)(879)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大型超市蜚蠊侵害及种群分布等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为超市蜚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南京市不同方位4家大型超市,采用粘捕法调查侵害率和密度,现场鉴定蜚蠊种类并计数,了解超市不同区域的蜚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共捕获蜚蠊8894只,均为德国小蠊;超市蜚蠊侵害严重,侵害率达72.64%,密度为16.78只/张,主要分布在食源和水源丰富的库房、生鲜区、熟食区、蔬果区、食品区和面包房,百货区蜚蠊侵害程度相对较轻。 结论 德国小蠊已成为超市侵害的优势种,以食源和水源丰富的区域侵害最为严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蜚蠊侵害率,控制其密度。
2012, 23 (4): 326-327,331.
苏州市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杨维芳, 褚宏亮, 刘大鹏, 刘慧, 马桢红, 杨波
摘要1300)      PDF (1082KB)(954)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方法 采用浸渍法测定苏州市三带喙库蚊现场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生物烯丙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判定抗性等级。 结果 苏州市三带喙库蚊对敌敌畏、残杀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生物烯丙菊酯的LC50分别为2.4691、7.7017、0.0424、0.1137、0.2659和0.6698 mg/L;三带喙库蚊除对生物烯丙菊酯中抗外,对其他5种杀虫剂均为高抗,且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抗性倍数均超过50倍,甚至达100倍。结论 针对各地三带喙库蚊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低等或更高程度抗药性的现状,三带喙库蚊的防治应采取以环境治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注重统筹用药和农业合理规划;当三带喙库蚊密度高或有乙脑疫情时,应加强化学防治,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2011, 22 (1): 32-34.
杀鼠灵对黄胸鼠杀灭效果及其凝血酶原时间值测定
刘大鹏, 张爱军, 吴健, 杨维芳, 褚宏亮, 邵忠贤, 周明浩
摘要1108)      PDF (963KB)(1036)   

目的 测定杀鼠灵对淮安地区黄胸鼠的杀灭效果及其黄胸鼠凝血酶原时间(PT)。方法 杀灭效果实验采用摄食法,PT测定采用仪器法。结果 淮安地区15只黄胸鼠在观察期内全部死亡,平均死亡天数为10.13 d,平均消耗杀鼠灵(原药)为2.57 mg/kg, 平均PT值(以INR表示)为1.41,雌雄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P=0.876)。结论 杀鼠灵可以有效地杀灭淮安地区黄胸鼠,所测得的黄胸鼠PT值范围为0.94~2.88。

2010, 21 (6): 581-582.
江苏省淡色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
杨维芳, 孙俊, 陈东亚, 刘慧, 刘大鹏, 褚宏亮, 陈志龙, 张爱军
摘要1435)      PDF (991KB)(1086)   

目的 了解江苏省淡色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以有效指导淡色库蚊的防治。方法 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测定LC50结果 江苏省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和淮安市淡色库蚊现场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173%、0.0756%、0.0487%、0.0070%、0.0055%和0.0150%,对氯菊酯的LC50分别为0.2128%、0.2711%、0.1130%、0.1579%、0.0504%和0.0734%,南京、徐州、连云港、无锡、南通、淮安和苏州市淡色库蚊现场种群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0.0224%、0.0420%、0.0843%、0.0023%、0.0114%、0.0180%和0.0108%,南京和南通种群成蚊对敌敌畏的LC50分别为0.0119%和0.0046%,对残杀威的LC50分别为0.0129%和0.0077%。所测种群对溴氰菊酯均产生了中等及其以上程度的抗性,其中徐州和连云港种群抗性倍数均在100倍以上;对高效氯氰菊酯呈低抗至高抗,其中连云港种群的抗性高达94.7倍,无锡种群的抗性仅为2.6倍;对氯菊酯呈低抗至中抗,其中南京和徐州种群的抗性倍数为11~15倍,南通种群抗性倍数为2.8倍;南京种群对残杀威低抗(2.8倍),南京种群对敌敌畏、南通种群对敌敌畏和残杀威均敏感。 结论 江苏省在成蚊防治中,应减少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使用,可增加敌敌畏等有机磷类和残杀威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使用;在进行成蚊化学防治时,要从全局考虑,做好杀虫剂使用的整体规划,以延缓或减少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2010, 21 (6): 534-536.
江苏省部分地区淡色库蚊幼虫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陈东亚,褚宏亮,杨维芳,刘慧,张爱军,刘大鹏,陈志龙
摘要1253)      PDF (974KB)(913)   

目的 了解江苏省部分地区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况,指导对蚊幼虫防治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选择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采用幼虫浸渍法对江苏省南京、南通、淮安地区的淡色库蚊幼虫进行抗药性测定。结果 与实验室敏感品系比较,南京、南通、淮安地区的淡色库蚊幼虫对敌敌畏抗药性均为最高,南通和淮安种群对氯菊酯的抗药性最低,南京种群对生物丙烯菊酯抗药性最低,对氯菊酯的抗药性与对生物丙烯菊酯的接近。结论 在对蚊幼虫防治时,杀虫剂的选择应考虑当地抗药性情况,并合理控制使用,减少使用抗性较高的敌敌畏、残杀威和双硫磷,选用抗药性较低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2010, 21 (5): 432-433.
三带喙库蚊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初步分析
杨维芳1,孙俊1,徐燕1,褚宏亮1,刘大鹏1,张爱军1,徐庆2,郑一平2
摘要1212)      PDF (287KB)(1137)   

目的 了解三带喙库蚊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光催化灯诱集蚊虫;以南京市郊区牲畜棚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调查的三带喙库蚊密度(Y1)和雌性三带喙库蚊密度(Y2)为因变量,以同期的气象因子,平均气温(X1)、 最高气温(X2)、 最低气温(X3)、 降雨量(X4)、 平均气压(X5)、 平均相对湿度(X6)、 平均风速(X7)和日照时数(X8)为自变量,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南京市郊区牲畜棚蚊虫调查中三带喙库蚊占90%以上, 雌蚊占95%以上, 高密度期 (>60只/h) 在6-10月。X3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变化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但回归不显著; 多数气象因子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 获得较优的回归方程: Y1=10∧[18.645 Lg(X1+1)-21.403 Lg(X2+1)-0.930 X7+0.104 X8+2.470]-1,Y2= 10∧[19.051 Lg (X1+1)-21.994 Lg (X2+1)-0.945 X7+0.106 X8+8.675]-1,R2>0.8。结论 通过气象资料,可初步预测同期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量;该方法可扩展应用于其他病媒生物及其相关性疾病的预测。

2010, 21 (1): 49-50.
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与抗药性的关系
陈东亚,褚宏亮,杨维芳,孙俊
摘要1385)      PDF (354KB)(1280)   

【摘要】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与抗药性的关系,为探讨德国小蠊抗性机制及建立抗性生化检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性。结果 德国小蠊对DDVP、残杀威、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1.08、2.35、7.47和10.92。对德国小蠊抗性和敏感品系GSTs、AChE活力比较结果表明,抗性品系GSTs活力相对于敏感品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性品系AChE活力相对于敏感品系明显下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德国小蠊抗性品系除对DDVP和残杀威有较弱抗性外, 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高度抗性, 对溴氰菊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性;对GSTs、AChE活力研究结果表明GSTs 的活性增高,使杀虫剂代谢加速,导致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敏感性下降;AChE作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物的靶标酶,其活力下降导致德国小蠊敏感性下降。表明杀虫剂的代谢酶和靶标酶活力的改变,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类杀虫剂产生的抗性密切相关。

2009, 20 (6): 522-524.
我国蜚蠊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孙俊,杨维芳,徐燕
摘要1905)      PDF (671KB)(2565)   

【摘要】 蜚蠊是重要的病媒生物。现就蜚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危害性和侵害率现状进行概述,并指出入侵物种德国小蠊已成为我国城市蜚蠊群落的优势物种且侵害率呈加重的趋势;综述了我国蜚蠊防治药械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各种药械和防治方法在蜚蠊防治中的作用、发展及实际使用的优劣;介绍了蜚蠊与传播疾病的关系及致敏方面的现状,再次凸现出蜚蠊重要的医学意义。蜚蠊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防治蜚蠊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蜚蠊挑战的过程,特别是蜚蠊的抗性问题和防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为实现我国蜚蠊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建议采用以环境治理和化学防治并重的原则,综合应用法规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措施来控制蜚蠊,特别是要合理地应用各种蜚蠊防治药械,加强蜚蠊防治管理,降低蜚蠊的医学危害。

2009, 20 (4): 275-280.
2002-2007年江苏省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构成情况分析
杨维芳1;徐燕1;褚宏亮2; 沈元2; 徐庆3; 常桂秋4; 孙俊1
摘要1190)      PDF (638KB)(834)   
目的 通过对无锡、南京和徐州3个市病媒生物的调查,分析江苏省2002-2007年鼠、蚊、蝇和蜚蠊的发生动态,为江苏省病媒生物防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鼠和蜚蠊密度全年监测,分别选择夹夜法和粘蟑纸法;成蚊密度和蝇密度监测时间为4-11月,分别选择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结果 江苏省蚊、蝇和蜚蠊密度2002-2007年年际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或2006年;鼠密度逐年下降;优势种淡色库蚊构成比呈下降趋势;白纹伊蚊、黄胸鼠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上升,2007年分别在10%和25%左右;优势种德国小蠊构成比越来越高,2007年高达97%。2002-2007年逐月密度分析,蚊类在7月和9月出现2个高峰,蝇类6-9月呈单高峰且高峰值在9月,蜚蠊在8-9月出现高峰,鼠类在各年每月间波动较大,高峰值多出现在3月和8月。结论 2007年江苏省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有效,但仍需加强病媒生物高峰季节前的控制,同时白纹伊蚊和黄胸鼠有可能成为次优势种,与此相关的传播疾病危险性增强。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江苏省蜚蠊密度及其抗性调查
陈志龙;杨维芳;褚宏亮
摘要867)      PDF (130KB)(716)   
目的 了解江苏省蜚蠊种类、密度和抗性状况,为城市蜚蠊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粘蟑纸法调查蜚蠊密度,果酱瓶法调查蜚蠊的抗药性情况。结果 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调查蜚蠊种类主要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其密度在0.07~0.97只/(张.夜)之间;德国小蠊对二氯苯醚菊酯的抗性是敏感品系的8.9倍,是溴氰菊酯的3.9倍,是DDVP及氯氰菊酯的1.7和2.2倍。结论 蜚蠊密度在6-10月为高峰期;德国小蠊对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已产生抗性。
2002-2006年江苏省媒介生物发生动态与防治探讨
孙俊;杨维芳;徐燕
摘要1276)      PDF (298KB)(698)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02-2006年鼠、蚊、蝇和蜚蠊等媒介生物的发生动态,并探讨其有效的防制措施。方法 鼠和蜚蠊密度监测分别采用夹夜法和粘蟑纸(盒)法,全年监测;成蚊及蝇密度监测分别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笼诱法,于4-11月进行;家蝇和德国小蠊抗药性测定采用点滴法,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幼虫抗药性测定采用浸液法或区分剂量法,褐家鼠抗药性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法。结果 近5年江苏省蚊、蝇和蜚蠊密度总体均呈上升态势,其中蚊密度2006年最高,达15.20只/人工小时,较2005年上升180%以上;蝇密度2005年最高,达25.12只/笼;蜚蠊密度逐年升高,2006年达1.20只/张;鼠密度波动在1%左右,2006年最低,为0.60%,黄胸鼠构成比逐年上升;德国小蠊构成比越来越高,2006年占90%以上;外来物种古铜黑蝇入侵;南京主城区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大量发生;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家蝇、德国小蠊对敌敌畏、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结论 加强媒介生物的监测,及时了解当地种群动态的变化,使防治与本地区媒介生物发生、发展和抗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江苏省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对常用杀虫剂抗性研究
周明浩;张爱军;孙俊;褚宏亮;杨维芳;陈志龙;吴健;刘大鹏
摘要1371)      PDF (236KB)(720)   
目的 测定江苏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蚊媒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并了解其抗性发生情况。方法 区分剂量法。结果 镇江、南京、淮安3地三带喙库蚊对敌敌畏均已产生高抗,对氯氰菊酯均敏感;镇江、苏州、连云港3地淡色库蚊对敌敌畏的抗性均达中抗以上,前两地淡色库蚊对氯氰菊酯均敏感,连云港为中抗。在同一地区,2种蚊媒对有的杀虫剂如氯菊酯抗性差别较大。结论 经过长期的化学防制,蚊虫对一些杀虫剂产生了明显的抗性。可根据蚊媒对杀虫剂的抗性情况,选用氯氰菊酯开展乙脑蚊媒控制。
江苏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调查
杨维芳1;周明浩1;孙俊1;褚宏亮1;陈志龙1;刘大鹏1;姜洪方2;陈学良3;周日辉4
摘要1136)      PDF (100KB)(633)   
目的 了解江苏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群落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及时有效地切断西尼罗病毒病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年4~11月在江苏省苏州、镇江和连云港3市的城区和郊区设点调查成蚊和幼蚊;成蚊调查采用人工小时法和帐诱法,幼蚊调查采用勺捞法。结果 初步调查全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有5属8种,郊区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城区优势种为淡色库蚊;成蚊6~10月高发,9月份盛发;4~11月全省幼蚊平均密度为4.906只/勺,成蚊平均密度为22.399只/人工小时;苏州、镇江、连云港3市分别为8.013、26.182和34.944只/人工小时;城区和郊区分别为12.632、25.757只/人工小时;郊区室内和野外分别为20.617、28.057只/人工小时。结论 基本了解了江苏省西尼罗病毒病潜在蚊媒的群落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